蘇花高爭議 工程界的挑戰與契機
蘇花高是否興建的爭議,再度因為行政院劉院長的宣示,又起波瀾。爭議的重點在於:蘇花高是否應興建、及該案環境影響評估是否會通過?曾幾何時,建構蘇花高或是一條東部人民『安全回家的路』的工程單位,不但成為議題的配角,更成為環保人士撻伐的對象之一;有反對興建蘇花高的網站稱:「工程界的人要永續生存,當然要給政府施壓,台灣工程界在政府多年來大建設的餵養下,根本沒有培養出像三星一樣,到杜拜蓋世界第一高樓的跨國競爭力。為此再建蘇花高,絕不是台灣永續,而是工程永續,債務永續。」這樣偏執的指控,真是令工程界啼笑皆非。
早年政府推動10大建設時期,工程界以戮力完成使命為榮,在當時的時空背景,能夠做好份內的「工程」,社會即很肯定。但隨著時代的進步,當上位規劃及環境影響衝擊等重大議題,漸漸成為國土建設的與論主軸,反而模糊真正工程問題的焦點。大家只問該案環評過不過,來決定該案的興建與否,卻忘記從工程規劃專業技術做突破,蘇花高不就是一面鏡子。
事實上,不論是蘇花高、或是蘇花公路部分危險路段替代道路的興建與否,絕非是『環評是非題』,而是『工程選擇題』!重點在台灣東西部均衡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。不論府、院,都應先正視本案推動與否,環境影響評估只是專業幕僚作業甚或國家整體建設規劃一環而已,並非是決策依據的全部。否則,今天行政院長答應要興建,明日又以環境影響評估未通過為由來停建,不僅開了全台灣人民一個玩笑,更是將負責規劃設計與環境影響評估的工程界專業,徹底的蹂躪。
其實,在參考國外法令與國內經驗豐富的環評委員建議下,只需將環境影響評估法中,重大工程『應通過』環境影響評估,改成『應經過』環境影響評估;則環境影響評估才能真正就其專業加以審查,而非跳脫專業領域變成每個爭議案的決策單位。一旦環境影響評估走向正軌,則工程界更應發揮專業,對於如蘇花高如此重大的案件,於可行性評估階段提出數個方案,進行環境影響評估,並將環評結果告知決策單位。換言之,目前台灣整體的環境容受度,是否經得起此開發案,採用選擇題方式,供行政高層甚或全民檢視,才是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。
更進一步說,一旦國土建設部能成立時,更應定期召開國土建設會議,對於類似東西部走廊等重大的建設計畫,更應先擬定上位計畫。至於環保人士認為東部應該重鐵路、輕公路的建議,工程界更應該有對等匹配的看法與擬議,如此才有溝通互動的平台,工程的專業才不會被漠視,甚或不致淪為行政院施政的擋箭牌;工程界必須展現本身的專業,及重新調整面對問題的態度,以喚起人民的信心與樹立專業形象。
本報始終相信:『工程與環保』絕不是永遠不相交的兩條平行線,工程界若能及早掌握契機,針對國家整體建設規劃等宏觀議題行成讜論,必能避免環保人士動輒以環境影響評估未通過為由,將一切的工程規劃的努力,一夕變成虛功事件一再上演。而台灣工程界的國際化腳步,或許有待加強,但若說任何重大建設,只是為了工程界生存,也未免太過苛薄!本報鄙棄這樣的說法。但仍寄語工程界,危機亦是轉機,從蘇花高的爭議中,產官學研各界,應當自我反省,在參與國家建設的同時,應找出自我定位,並行塑國人信賴的專業價值。
留言列表